发新话题
打印

日本动漫“空心化”与中国动漫的契机

日本动漫“空心化”与中国动漫的契机

经过50多年努力,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第六大产业。但在制作现场,由于劳动条件和收入迟迟得不到改善,以及业务国际外包的扩大,日本动漫产业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和“空心化”的新趋势。这对于谋求崛起的中国动漫行业意味着什么呢?


  令日本“动漫青年”心寒的事

  记者了解到,许多日本年轻人出于对动漫的热爱而加入产业制作,但产业的丰厚利润并没有回流到制作现场,没有改变那里艰苦的工作条件。
  日本动漫绘制者基本上是与制作商签约,以工作件数计工资。一张图画单价在150到160日元之间,每人每月平均能绘制600张,新人水平也就在400张左右,这样的收入往往连房租都负担不起。由于工资低,近年来,日本年轻人对动漫行业望而却步,即使加入这一行,工作2年就辞职不干的情况也很多。
  21岁的上原曾担当深受国内外欢迎的动画片《宠物小精灵》和《机器猫》的绘制工作,她去年全年的收入只有60万日元,健康保险还得父母替她上。负责动画背景的另一位与上原同龄的女性每天工作13个小时,每个月只休息4天,但年收入还不到100万日元。因此,愿意从事绘制工作的日本人越来越少,不少优秀的人才跳到游戏产业。据统计,日本动画行业的离职率在80%左右。
  著名制作室“吉卜力”向世界送出了漫画家宫崎骏的很多优秀作品,该公司的制片人铃木敏夫对《国际先驱导报》说:“日本动漫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吸引年轻人来工作。这本应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工作场所,但所有制作公司都为吸引人才而苦恼,吉卜力也不例外。”
  尽管动画制作已采用数字技术,但仍需要庞大的绘画工作。为削减成本,日本国内的动画制作大公司开始实施国际分工体制,将描线上色等工序外包。记者在采访日本动画协会专务理事山口康男时了解到,日本动画绘制工作90%已依赖海外。

TOP

中国承揽外包,勿忘“第二步”

   “空心”已引起日本业内人士的担忧,连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在报告中指出“产业空心化”和“人才基础日渐削弱”是日本动漫产业面临的两大危机。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日本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的动画绘制人才素质赞不绝口,同时也对中国低廉的人工费流露出羡慕之情。在他们眼中,日本动漫的“空心”对中国等周边国家来说,无疑意味着机遇。
  的确,通过承揽日本的动画业务,中国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才,积累工作经验,在制作能力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这方面,韩国已先行一步。据三菱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高桥卫说,韩国的动画产业恰恰始于承揽日本外包业务。后来,随着从事日本动画外包业务的人员制作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也想创作自己的动画片。韩国政府看准该产业的市场前景,把振兴动漫作为国策,在包括国立大学在内的30多所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1999年,韩国还设立了汉城卡通中心,该中心拥有价值2亿日元的动画摄像机等高级设备,向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租赁服务。
  在政府有意扶持下,韩国动画产业无论在制造能力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今年3月的“东京国际卡通展”中,韩国有13家公司的作品参展,在总共11部获奖作品中占3部。
  虽然日本在动画片编创方面仍然保持优势,但日本业内人士指出,韩国的3D动画技术已在日本之上,照目前情况看,“不能保证韩国的全面能力不超过日本”。
  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企业也在承揽日本的外包业务,拥有一大批年轻的动画制作人才。著名的手塚卡通制作公司14年前在北京设立了占地2000坪(1坪约合3.3平方米)的制片厂,日本NHK电视台4月开播的《火鸟》,其制作工作由日本(土+奇)玉县新座市制片厂的60名工作人员和北京制片厂的120名工作人员共同承担。该公司还投入资金对北京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营造良好的动漫产业投资环境,加紧培养编创、制作及经营人才,在赢得就业机会的同时,不忘培育原创的“第二步”。据报道,深圳市已出现与深圳大学合作、培养年轻动漫作家的新兴公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6 10:11:3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