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资料] 米洛夫斯基粒子科学及其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starrain
时间:
2006-10-16 09:34
标题:
[资料] 米洛夫斯基粒子科学及其应用
米洛夫斯基粒子是由米洛夫斯基教授预言及证实其存在的。在UC时代,MS得以面世的最大原
因,就是因为发现了这种特殊的荷电粒子,及其应用理论很快得以确立之故。
米洛夫斯基粒子及其特质
在核融合炉及宇宙空间中进行核试验时,一种长时间持续的极端电波障碍在宙域中产生,科
学家在调查这个现象时,却发现了一种元粒子(基本粒子)—米洛夫斯粒子。
这种粒子,当荷有正或负的荷电状态时,具有静质量几乎是零的特性。当将之置于足够的密
度状态之下,它们就会排列成立方格子状。
最初,这个特质并没受到注意,但是,其后却引发出重大的技术革新。
而当中最大的成果,就是研制出为MS所采用的新型核融合炉了。
正如前面所述,核融合炉在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的辐射。而遮隔这些辐射,必须建造非常庞
大的设施。宇宙船不能尽量小型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要在船内建造巨大的设备,用以遮隔炉心放
出的辐射之故。
不过,应用了米洛夫斯粒子的磁场系统,却完全突破了既有的技术极限。
将米洛夫斯基粒子的立方格子压缩之后,为了压缩而加之的能量,会转换成表面上的质量。
各个粒子,会组成和质子差不多重量的立方格子,而这个立方格子会起着凝气阀(trap)的作
用,令He3和氘的原子核达到互相接近的至近距离。
而将这个性质加以利用,就可以制造出很容易产生核融合的炉,就是所谓的米洛夫斯基.伊约
内斯高型核融合炉了。
在这种方式下,不但可以密封发出爆炸性能量的炉心,更能令融合炉运作时产生的辐射能
量,成为超结昌相的立方格子整体的能量。而通过储积和放出这种能量,不但可以实现以前的核
融合炉不能做到的高效率能量转换,还能很容易地操控融合炉本身。
而且,这种型号的核融合炉(包括遮隔设备在内),不仅只占数立方公尺的面积,且能获得
比以往的核融合炉大得多的出力(不过,这也即是说,倘若MS受损,就非常容易引起爆炸了)。
但是,米洛夫斯基物理学带来的技术革新,并不是仅此而已......
米洛夫基的魔术粒子
由于可以有效地干扰雷达和电子仪器的运作,米洛夫斯基粒子令战争进入了MS的宇宙格斗战
时代。而太空母舰的「反重力」飞行亦建于—「米洛夫斯基缓冲垫」之上。此外,还有米洛夫斯
基核融合引擎的机械结构也值得一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6 9:35:17编辑过]
作者:
starrain
时间:
2006-10-16 09:35
米洛夫斯基缓冲垫的应用
UC世界最初的能量源,是来自巨大的太阳发电卫星(SPS)的发电板。其后,转用了便宜的核
融合炉来发电。
所谓核融合,精确来说,即是氦3/重氢(deuterium,又称氘)型热核反应堆。这种炉,粒子
的数目在前后是不变的,故正式来说不能叫「融合」。
那么,跟现在研究中的重氢/三重氢核融合相比,这个反应炉在哪一方面优胜呢?答案在于它
不会产生中性子—在电磁上不可遮隔的辐射。由于它的生成物皆负有电荷,故在能量转换和遮隔
放射能方面,都会比较易。
不过,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可供利用的氦3。但是,换了是宇宙的话,就......
在U.C.世界中,氦3采自两个地方。其一是月球的粉沙,它藏于比地面略深的地层中。太阳风
把氦3带来月球,积聚于地层中,含量虽少,但仍可利用。其二是采自木星的大气层,因为当中含
有大量的氦3和重氢。采得后就运往地球和月球使用。
在UC世界,建造热核实用炉时,最初是用由从月球粉沙提炼出来的氦3,其后,木星丰富的资
源就成为了新的采集对象了。不过,在这个阶段,只懂得制造非常巨大的热核反应堆。
突破这个限制的,是居于SIDE 4的Y.T.米洛夫斯基—一位引发物理学革命的人科学家。
米洛夫斯基粒子,是在研究开发小型热核反应堆时被发现的。其实,米洛夫斯基理论已预告
过它的存在,但一直不为学界重视而已。不久,这一先知亦曝光了。
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静止质量几乎是零,并带有或正或负的电荷。在粒子间会产生一种叫做
「T-force」的反向力(斥力),在般的空间中,它会急刻地扩散,令正负粒子形成规则排列的立
方格子。这个立方格子场—I力场(或称I-Field),能够干扰波长由红外线(或类近波长)至超
长波之间的电磁波传送,故亦可引起电子回路发生故障。
由于I力场的质量是零之故,它可穿透一般的物质,但水、土地、金属、碳等具导电性的物
质,却难于穿透。而在一年战争时,它曾被局部地利用过。那就是所谓的「米洛夫斯基缓冲垫」
了。
只要在低空飞行的宇宙飞船—如太空母舰之类—下面,经常撒满大量米洛夫斯基粒子,由于I
力场不能穿透宇宙飞船和地面,它就会制造出像气垫船那样的软垫效果。不过,它在高空却没有
这种效果,加上连装置了大输出功率试用炉的太空母舰也会感到输出功率不足,在效率过低的因
素下,后来,这个方法就没有怎样被实际应用了。
不过,在宇宙飞船冲进大气层时,「米洛夫斯垫」所起的保护作用却受到注意。在冲进大气
层时,由于大气受热形成的等离子体(Plasma),会在船身与等离子体之间压缩,起着受热和受
冲击之下的缓冲作用。
作者:
starrain
时间:
2006-10-16 09:35
超小型热核反应堆与米加粒子炮
米洛夫斯基.伊约内斯高型热核反应堆,是一种触媒热核反应堆,它利用受磁性压缩的I力场
的超结晶格子变成。当I力场受到压缩时,米洛夫斯基粒子会应压缩度,增加外观上的质量,最
终,其重量会变得跟正质子或负质子差不多。之后,在这个格子中注入氦3和重氢的等离子体。
其实,在结晶中只注入等离子体,在同等的物理性压力下,能实现多位数的原子核密度。在
跟I力场结构近似的金属中,向氢施以导流,就算没有沉重的耐压筒,也可以达玫与储存大量氢的
相同效果。
此外,这时,荷上负电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会形成拟似原子,在氢3和重氢的原子核周围,像
普通原子核的电子那样回旋。在这种情况下,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重量会达到电子的二百倍,故回
旋半径会因应缩少。于是,一种极为小型的拟似原子就诞生了。
另一方面,I力场会令格子缺损急速回复。这时,由于T-force在拟原子身上也会起作用,给
弹开的拟似原子只能通过极狭窄的领域(channel)—即排列整齐的米洛夫斯基粒子的间隙。
故此,氦3拟似原子和重氢拟似原子冲突的比率就大得多了。
冲突的结果,只限于一瞬间,由氦3/重氢组成的拟似分子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它们是由小型
化的拟似原子组成的,故此,在这时,拟似分子内的核与核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得短了。
妨碍核和核的合体,再分裂反应,由于核与核之间互相排斥,到达被称为「库仑障壁」的临
界距离之故。通常,要突破这种障壁的话,需要超高压和超高热,但这种拟似分子却可轻易做
到。
在拟似分子产生的极短的一瞬间内,「库仑障壁」遭到突破,两种核在融合,再分裂的同
时,会放出膨大的能量。
其实,跟这个很相似的核反应,在1950年已为人们所知。当时,代替米洛夫斯基粒的,是负
电荷的m介子(muon)。只要选取氢与氢,或重氢与三重氢作为燃料,就会形成跟氢分子相当的、
较安定的拟似分子,所以就算没有超结晶格子,也可以做到低温下的核融合反应。
这个触煤核融合效果(后来,小行星撞地球引致恐龙绝种的学说,令这种核融合效果更广为
人知),是由诺贝尔得奖者卢尔.W.阿尔瓦雷斯(Luis W.Alvarez)的研究班发现的,包括安德
利.萨哈诺夫(Andrej Sakharov)等科学家在内,曾多次想将这种核融合效果实用化,但基于能
量回收率的问题,结果所有计划都只好弃。
但米诺夫斯基给这个遗忘了的学说带来了新的曙光。
当正、负电荷的米洛夫斯基粒子的I力场压缩率超过了临界点之后,粒子间的融合,会形成中
性的、表面上质量极大的米加粒子。电磁性地压缩了的米加粒子,从这里得到解放之后,就会将
位能(Potential Energy)转换成速度,形成中性的、极高能量的光束(Beam)。
有关开发这种雷射炮的前因后果,和令MS也可装上拥有战舰巨炮输出功率的「能量CAP」,而
这里想强调的是米加粒子光束的防御突破能力。
在UC世界,对X射线及伽马射线,可用毫微工学(Nano-Technology)应用的广带域伽马射线
镜;而对雷射光,则可用临界米透体涂膜,来作有效的防御手段。此外,在1970年代受到注目的
荷电粒子光束武器,不单易受到自然电场和磁场的影响,如果只限于脉冲状的话,还可利用诱导
电流来作电磁防御。
即是说,米加粒子炮做不成矛却有盾的功用,为停滞不前的战争技术世界带来了根本性的变
革。不过,要是能用「能量CAP」去作封锁的话,米加粒子的偏向在原理上也并非不可能的。
在一年战争末期,具有光束偏向性能的MS登场了。不久,I力场在「高达」廷续系列中,逐渐
变成仿如科幻小说中的万能壁迭了。
作者:
muzcy
时间:
2007-6-23 16:26
好困难[em08][em08][em08][em06]
作者:
pollock
时间:
2008-2-11 00:30
这东西在OO高达里面就变成了GN bandai 换汤不换药啊。
欢迎光临 机战联盟论坛 (http://bbs.srw00.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