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金来之不易又去向不明
活动经费捉襟见肘一直是复旦大学天文协会会长赵巍心头之患。
最近,复旦大学社团工作委员会(下称“社工委”)好不容易批复了同意天文协会购买一台价值6920元的天文望远镜,让赵巍终于舒了口气:“这台仪器来之不易。”
由于社工委一直受困于学生社团的总经费有限,每年应当拨付给天文协会的5000元活动经费往往难以完全兑现,其中最少一年的活动经费仅为700元。
上海天文台台长助理、佘山天文站站长林清告诉记者,他们举办的科普活动也曾邀请望远镜公司赞助,但公司却要掂量参与者是不是其潜在消费群体,“谈成的非常少”,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是入不敷出。
事实上,从“九五”到“十五”初,上海科普经费全社会投入已经达2.77亿元,这个数字是我国其他同类型大城市投入额的2~10倍。
那么,这些科普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呢?从上海市科协提供的资料中,记者找到了部分科普资金的使用情况。
上海市卢湾区作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其科普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历年来都是两条线:投入由区政府财政按人口下拨,具体使用分配给社区科普、青少年科技教育、干部科普、学会科普、科技拥军、商业科普、网络教育及大型科技节等八个活动主体;但至于哪些项目需要区科普经费支持,需要多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规定,经费使用效果如何也无法评估。
而我国的《科普法》也没有对科普经费的运作作出具体规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6 21:59:18编辑过]